新聞標題【民報】細聽桃園青年說戲
寄件人 E-mail
收件人 E-mail

細聽桃園青年說戲

大城小事

 2021-03-28 10:00
在犀牛劇團,喜愛戲劇的一群年輕人,從表演中找到自信與目標。圖/陳培峯
在犀牛劇團,喜愛戲劇的一群年輕人,從表演中找到自信與目標。圖/陳培峯

1940年代以來,以戲劇為表達形式開始在台灣生根。桃園青年像是一顆顆的戲劇種子,沿著社群脈絡開花,展現不同時代的關懷。

假期午後的中壢犀牛劇團排練室,一群高中生融入劇本,沉浸在各自的角色狀態,年輕的嗓音詮釋著代際問題。1940年代的桃園街,也有那麼一群喜愛表演的在地青年,組成「雙葉會」,從業餘到專業,以戲劇演出社會關懷。

桃園首個青年劇團

「人類創作戲劇的衝動是普遍存在的,人們透過模仿、扮演來說故事,表達對人類自身的關注。」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石婉舜表示,在台灣現代化過程中,以話劇方式演戲,從日治初期就有。職業戲班以外,地方上青年自己組團上演文化劇、青年劇,多帶有寓教於樂的目的。她說,「那個時代教育水準沒有這麼普及,知識分子強調戲劇源於生活,更有超越生活的理想性。透過戲劇,感染觀眾反思生活,重視對大眾的啟蒙。」

石婉舜在研究林摶秋與日治時期的台灣劇場發展過程中,注意到「雙葉會」這個組織,「雙葉會成立初期,林摶秋尚在日本求學,但是每年寒暑假都會返回桃園,與雙葉會的成員共同研究戲劇。」她說明,日治晚期編導《閹雞》締造「新劇運動黎明」的林摶秋,明治大學畢業後加入著名的新宿紅磨坊劇團,是東京首位台灣出身的專業劇作家。求學階段的素人時期,每年寒暑假返回桃園參與雙葉會活動、指導演出,而雙葉會的演出,可看出林摶秋從素人邁向專業的過程。


林摶秋與雙葉會成員合影。圖/擷自臺灣電影數位博物館,典藏者:林嘉義

1943 年,雙葉會第四回公演《阿里山》大受好評。雙葉會的演出在同時代的青年劇團中被譽為全台灣最優秀,載入日本《演劇年鑑》。在教育尚未普及的那個年代,青年藉由戲劇傳達所屬世代的理想性,並且肩負著啟蒙社會大眾的使命感。在時間長河裡,曾經備受矚目的雙葉會已被世人遺忘,而今日的桃園,則有越來越多的在地劇團用心耕耘,像是慢島劇團透過戲劇述說在地故事,或是犀牛劇團的深耕校園,讓年輕世代演出說不出口的心事。


1943 年舞台劇《阿里山》演出一景。圖/擷自臺灣電影數位博物館,典藏者:林嘉義

慢島劇團團長王珂瑤,幼年跟著父母從緬甸移居台灣,落腳中壢平鎮,成長經驗與家族故事成為她的戲劇養分。2008 年,王珂瑤在家鄉成立「慢島劇團」,希望父母可以就近欣賞,也讓桃園年輕朋友知道自己的家鄉,其實有很多精彩的藝文演出。「以前桃園人想要看戲,必須要到台北,我覺得可以1小時以內看到演出,是很幸福的事。」王珂瑤希望透過戲劇,讓生活在台灣的人更懂得愛與包容。「桃園有很多移民,多元族群之間需要互相理解,不要給對方貼標籤。」慢島劇團曾以中壢的鐵工廠為背景,創作、演出關懷移工、藍領與代際關係的喜劇歌舞劇《鐵工廠》,甚至走入街區小走唱。近期大獲好評的《高地來的男人》,則演出被遺忘的孤軍,從滇緬遷徙來台的那些女人和男人的故事。


王傢軍以影像紀錄慢島劇團《高地來的男人》。此劇為實地到緬甸丶泰北丶雲南邊境旅行查訪所創作完成,訴說在地故事。圖/擷自慢島劇團臉書

犀牛劇團原創活動「想演就演戲劇節」則呈現活潑氛圍,不論是共同演出,或是2020年首度以「比賽」形式進行,都讓桃園在地高中、社團有戲劇表演的舞台。犀牛劇團團長王正豪就讀啟英高中時,開啟對戲劇的興趣,在台北的劇團工作後,他回到中壢,因緣際會成為高中社團的戲劇指導老師,與在地表演藝術工作者組成犀牛劇團,耕耘在地青少年戲劇教育與藝術推廣,一晃眼,「想演就演戲劇節」已舉辦12屆。


犀牛劇團一年一度的「想演就演戲劇節」,讓桃園戲劇類社團學生在舞台綻放熱情與執著。圖/擷自犀牛劇團臉書

犀牛劇團給學生自由揮灑空間,王正豪觀察,「以前學生演出的主題,以親情和夢想為主,但是近年來,學生想演出的劇碼經常與社會議題與公民運動有關。」他說,有學生透過戲劇表演在舞台上出櫃,或是演出現實生活開不了口的性侵、憂鬱症等話題,戲劇成為這些壓力的宣洩管道,在教導戲劇表演的過程中,王正豪也扮演陪伴與傾聽的角色,他認為,「對於現在年輕世代,最缺乏的,其實是陪伴。」


在犀牛劇團,喜愛戲劇的一群年輕人,從表演中找到自信與目標。圖/陳培峯

從啟蒙到展現自我

「很多學生畢業後成為上班族,雖然沒有走入專業戲劇領域,但是他們仍然保有對戲劇的熱情,喜歡去劇場看戲,偶爾回到劇團玩票性演出。」王正豪說,興趣相投的一群人聚在一起做喜歡的事情,就是最開心的時刻。石婉舜則指出,「戲劇關注人與人的關係,以體驗促進思考,透過戲劇瞭解生存。現代年輕人從小接觸戲劇活動,更習慣也更喜歡在各種媒介上藉戲劇表現自己。」


犀牛劇團團長王正豪疼惜學生,認為演戲對他們是紓壓管道。圖/陳培峯

戲劇是集體合作行為,透過戲劇活動同理他人,或是察覺與思考社群議題,進而透過戲劇表達對人生和社會的看法,石婉舜說,「戲劇具有公民屬性,現在的戲劇,不一定要進入市場機制,可以是一種工具或遊戲,更可以實現從日治時代以來,知識青年渴望做到的,呈現在地的故事,與公眾互動、和在地產生連結。」


慢島劇團團長王珂瑤將成長經驗,化為戲劇創作的養分。圖/陳培峯

※本文轉載自《桃園誌》No:69


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,文責歸屬作者,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,不代表本報立場。

相關新聞列表
生活食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