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標題【民報】【大城小事】眷味=人情味 年節眷村懷舊情
寄件人 E-mail
收件人 E-mail

【大城小事】眷味=人情味 年節眷村懷舊情

 2022-02-27 10:30
今年邁入第21屆的桃園眷村文化節,以「眷村過年」為主題,邀集桃園眷村社區共同展出眷村年菜料理。圖/林芳儀
今年邁入第21屆的桃園眷村文化節,以「眷村過年」為主題,邀集桃園眷村社區共同展出眷村年菜料理。圖/林芳儀

對來自各方、說著不同口音的眷村居民們而言,春節是烙印在時光洪流的共同記憶。延續著原鄉的年節習俗,儘管這份情懷歷經半個世紀,與我們侃侃而談時,仍然記憶猶新。

眷村是台灣特有的社區型態,1945年至1950年間,因戰亂遷徙來台的50萬餘軍人及其眷屬,安身於竹籬笆搭建的屋舍內,家戶相鄰、雞犬相聞,在闔家團聚的春節,眷村居民「團結」的情感更為強烈。隨著眷村改建,眷戶們四散各地,透過眷二代與文史研究者的分享,舊時眷村過年光景,方得一一重現。

兼容並蓄的家鄉味

桃園擁有相當多眷村住戶,以陸軍最多、空軍次之,可說是名副其實的眷村大城。當時政府為分散風險及戰略考量,將原聚集台北市的部分軍事單位或部隊移往附近縣市,其中桃園的部隊與軍事單位眾多,延伸而出的眷村數量也就名列前茅。然而許多眷村經過整併和搬遷,原生眷村數早已不可考,像是埔心的三龍新村,其實合併了「敬軍新村」、「模範新村」2個眷村。

桃園眷村因居民出生的原鄉不同,各自有其族群與文化特色,來台後在同一眷村彼此為鄰、相互照應,多種文化交流融合。體現在眷村料理中,結合了大江南北各系菜色所長,婦女們常從左鄰右舍學到不同的料理,也會從街坊鄰居中分得菜餚,充分展現眷村文化中的「互助」與「分享」精神,對眷村來說重要的過年時節互動更加熱絡,眷村特有的「年味」,便是眷村文化中「人情味」的呈現。

桃園的眷村自有其特色。最著名的當屬作家柏楊筆下《異域》一書中所描述的那群滇緬異域孤軍後代,來台後落腳於桃園龍岡區的忠貞新村,以龍岡清真寺為軸心生活著,將家鄉的文化傳承下去,讓忠貞新村一帶成為台灣現存最具規模的穆斯林聚落。忠貞市場中的「阿美米干」,就是因保留傳統的雲南口味而聞名。「忠貞新村的過年有個特色,就是年夜飯桌上一定有來自雲南的傳統菜色。像是涼菜、竹蟲、酥肉,都是雲南過年必吃的料理。」桃園龜山憲光二村駐地工作站駐點人員楊世駿說。


新年對來到台灣重新生活的眷村居民來說,是與家鄉最深刻的連結。圖/鄒保祥

年節處處饒具人情味

眷村裡,從熱鬧的國慶日之後就進入過年準備期,秋意漸濃的10月,大家便著手準備過年所需物品與環境掃除。農曆臘八後,隨著天氣明顯轉為乾冷,家家戶戶便會曬起臘肉與香腸,成為眷村常見的過年光景。「除了臘肉,母親還會曬豬頭,街巷裡各種食物的氣味雜揉、混合在一起,是記憶中難忘的年味。」眷村影像工作者李俊賢回憶著兒時。

早年物資缺乏,省吃儉用的眷村主婦們便發揮巧思,以「混搭」為原則,將麵粉、現有肉品等有限食材,烹煮成一道道應景佳餚。憲光二村駐地工作站駐點人員鄭秀瑛以自身的生活經驗舉例,由於眷屬們來自浙江外海的大陳列島,至今仍會在過年時享用富家鄉味的動物型年糕、鰻鯗(海鰻魚乾)等食物。「大陳地屬海島,食物多就地取材,餐桌上常見的就是海鮮料理。每逢過年,大陳人還會吃『鹹圓』,中間放置較大的一顆、旁邊圍繞許多小顆鹹圓,這時鹹圓數量會各自附上吉祥涵義,擺放5或6顆,有五福臨門、六六大順的寓意。」

眷村的除夕夜,除了年夜飯外,還有重要的「祭祖」大事。撤退來台的眷村居民,多數沒有攜帶祖先牌位,常見以紅紙寫著「某氏列祖列宗」權充牌位,祭拜完畢就地燒成紙灰;也有些家庭直接打開窗戶、朝故鄉方向遙拜。初一一早,街巷內響起此起彼落的鞭炮聲,一推開門便能見到鞭炮燃放後紅色碎屑鋪在巷子裡的軟綿「紅地毯」,甚是喜氣。許多眷村更由自治會舉辦新年團拜,只見左鄰右舍穿上新衣,齊聚一堂相互恭賀新年,團拜後再紛紛至鄰居家拜年,串起眷村深厚的人情味。


初一時眷村內各家點燃鞭炮慶祝,一推開門便能見到鞭炮屑與灰煙漫飛的景致。圖/鄒保祥

李俊賢回憶,「這戶抓一把瓜子、那戶抓幾顆糖果,大家到處串門子,好不熱鬧。」鄰近軍營的軍隊,過年時也會派出舞獅隊,到各家拜年領取紅包討吉祥,還有精彩的民俗技藝表演等,搭配敲鑼打鼓,場景熱鬧非凡,成了眷村居民特別的回憶。而自製火把、以街區分陣營玩起炮竹大戰,亦是多數在眷村長大的孩子,記憶中不可抹滅的年節活動。

眷村文化情感傳承

一年之始,家戶門上的春聯,往往也透露出眷村的獨特氣息。以毛筆書寫的對聯,有的寫著族訓,有的融入保家衛國等精神口號,展現眷戶們新年度仍想延續下去的理念,也透露了懷念家鄉的一絲情感。

然而熱鬧滾滾的年節,眷村仍有許多人從事軍職並且需要在年節期間駐守營地。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教師林煒舒提及,「軍人在外島或山野中堅守崗位,眷屬則堅強地操持各種年節事務。研究眷村不能只看熱鬧的那面,還需探討軍人和軍眷的辛苦,才能具體瞭解眷村文化的真實樣貌。」李俊賢亦分享,「對父母那輩的人來說,曬臘肉、祭祖、團拜、或是牢記家鄉地址,都是重要的事。離開故鄉的他們覺得,終有一日會回到原本的家鄉過年,透過這些活動,就像是重複『溫習』家鄉的種種,才不會隨著時光流逝而淡忘。」

現在,這群胼手胝足、互相依存走過風雨飄零年代的人們,在桃園開枝散葉,同時也不忘原鄉文化。鄭秀瑛表示,「眷村文化最重要的精神,其實就是人際間的『同理心』。」在理解彼此甘苦後,同理心讓彼此互助,人情味因而更加濃厚。桃園擁有豐富的眷村文化基礎,為了保存與傳遞這份眷村精神,公私間互相合作,透過眷村館舍活化與地方認同感的培養,以及持續推動「眷村文化節」、學術研討、主題展覽與體驗活動,將眷村的美好年代永續傳承下去。

近年憲光二村舉辦的「眷村迎春」活動,有眷村闖關遊戲、贈春聯、眷村市集及舞龍舞獅等表演,讓遊客體驗眷村年味。


今年邁入第21屆的桃園眷村文化節,以「眷村過年」為主題,邀集桃園眷村社區共同展出,亦規劃驚奇雜耍、抽紅包等精彩活動。圖/林芳儀

※本文轉載自《桃園誌》No:80        


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,文責歸屬作者,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,不代表本報立場。

相關新聞列表
生活食堂